羅發甫 福建人
租齡 3個月
說起沙縣小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幾乎在每座城市,你都能尋覓到它的身影。它的業務還拓展到了海外,被譽為中國餐飲業的一朵奇葩,更有甚者,還戲謔地稱其為“沙縣國際”。而羅發甫,就是眾多沙縣小吃經營者中的一員。
帶著家人創業去
1986年出生的羅發甫,今年不過28歲。因小時候不愛讀書,他很早就步入社會。在來臺州之前,他曾在福建、廣東、海南等省份打過工。年輕人喜歡玩,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用不了多久就沒影了,所以即使輾轉過很多地方,他也沒攢下多少錢。
直到娶妻生女,他才感覺肩上的擔子重了,于是產生了創業的念頭。3個月前,一位在臺州做沙縣小吃的老鄉告訴他,臺州外來人口多、生意好做,他和家人商量后,便決定舉家遷往臺州“試試運氣”。這次遠行他沒有帶太多行李,而是將僅有的2萬余元存款緊緊地揣在身上。
剛到臺州的羅發甫先去椒江找店面,轉了一圈下來好不容易相中了一家,一年4.1萬元的租金卻讓囊中羞澀的他望而卻步。隨后他又兜兜轉轉來到路橋,終于在良河小區附近找到了一家店面,原店主也是經營沙縣小吃的,店面租金一年2萬元。便宜的價格讓明知這家店已轉手多次、生意不大好做的他咬牙盤了下來。
店里配有閣樓,羅發甫和妻子就住在這里。為了安頓父母和孩子,他在良河小區另租了一間房,房租每月300元。“父親60多歲了,不想他太累,就讓他幫忙帶帶孩子。”羅發甫說,他的女兒今年3歲,在附近的苗苗幼兒園上學,自己要忙生意,接送孩子的任務自然落到了父母身上。
開店前,羅發甫曾在夜市一家沙縣小吃店學手藝。剛開始很難,尤其是要包出老鼠造型的蒸餃,光這他就學了一個月。還有炒面、炒年糕時必須翻鍋,如果手沒力氣就翻不動鍋。羅發甫笑言,雖然他現在的手藝日臻成熟,但炒菜時因油溫高把手燙出水泡的事,還是時有發生。
“在夜市學手藝時,?吹綐巧系淖糁苯影牙鴴佅聵,我甚至看見過舊桌子‘從天而降’。”羅發甫說,樓上住戶會“扔炸彈”,是他對路橋的第一印象,而另一件讓他犯愁的事,便是語言問題。有一次客人跟他說不要放辣椒,他聽了好幾遍也沒聽懂,最后客人只能指著辣椒告訴他不要這個。
因為手頭緊,羅發甫沒法再雇人,每天都是他和妻子兩人看店。妻子中午累了,他就讓她上閣樓休息,自己困了就躺在樓下的折疊椅上瞇一會兒。這樣的日子雖清苦,卻也因家人的存在而其樂融融。
開店容易守店難
盤店之前為一探虛實,羅發甫曾到店里參觀過,當時店里的生意看著不錯,他也有了信心。盤店后的頭兩個月剛好趕上夏季,不少辦公室里坐著的白領不愿頂著烈日外出就餐,就會打電話到他店里訂餐,他的生意因此紅火起來。但沒想到一進入第三個月,生意又開始冷清了。
雖然生意不如從前,羅發甫卻沒有灰心,而是依然細致地做著開店前的準備工作。每天早上7時半他都會準時起床,然后挎著菜籃子上菜場買菜。一回到家,他就開始蒸蒸餃、燒開水、洗菜,菜單上有的湯他也會及時熬上。店里的客人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所以他有了更為充裕的準備時間。
羅發甫店里的生意大部分靠回頭客支撐,所以對待回頭客,他顯得特別周到:“別家的餛飩12個一碗,我的14個,因為之前那個店主就是14個,我也不能少,不然老顧客吃不飽就不來了。”為了增加客源,羅發甫也曾試著創新,推出了寧化小吃燈盞糕,但似乎不合本地人胃口,一早上只賣了十幾塊,后來便不做了。
對于別人讓他發展炒菜的建議,羅發甫也一口否決了,因為不希望自己的店變得不倫不類。“我有一個親戚本來做沙縣小吃的,后來在店里做起炒菜,現在雖然掛著沙縣小吃的招牌,卻變成炒菜店了。”羅發甫告訴記者,他的店對面就是川菜館和江西小炒,有時候生意還不如他。
當全家人的開銷都寄托于小店時,羅發甫自然要精打細算。他說,如果一天能有八九百元進賬,家人的生活就可以過得好一點;如果一天只有五六百元進賬,倒也能保本,持續下去的話還能在半年內收回成本;如果遇上店里生意不好,就不算賬了,怕影響自己繼續奮斗的決心。
好在開店占用了羅發甫大部分時間,少出門便意味著少花錢。家人吃飯也很隨意,通常是店里什么剩的多,他們就吃什么。對于賺錢這件事,羅發甫的心態很樂觀,他總說錢是急不來的,第一次做生意就當積累經驗,只要肯努力總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