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禮堂怎么建?2013年,我區在摸索中相繼建起了不少文化禮堂,在田埂旁打造出一個個鄉村會客廳。但隨之而來的是,如何打造出精品文化禮堂?有些村居依然困惑,摸著石頭也不知道怎么過河。一個個問號等著變成句號或者是驚嘆號。
在建設農村文化禮堂這股星星之火越燒越旺之際,不少企業也進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做出更能與企業內核相映襯的企業文化。都說“當局者迷”,他們一直期盼能聽到“旁觀者”娓娓道出更中肯有效的意見。
在剛剛過去的雙休日,浙江省民間美術家協會一行在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應再泉的陪同下,走進我區農村文化禮堂,走進我區各大企業,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提出了一番真知灼見,有些直接承諾:我們來幫你們一起建更符合村里情況的文化禮堂,我們也幫你們提煉更上層次的企業文化。
我們來幫你們一起做
11月16日上午,幾輛車子停到了上林村文化禮堂的門口。從白色的墻、新上色的灰雕可以看出,這個村的文化禮堂建設已經邁出了步子。但走進院落,里面依舊破敗,與文化禮堂應該有的模樣相距甚遠。
不是村里沒有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而是實在不知道怎么建。面對這個難題,專家們沒有接話,而是開始觀察琢磨:彩色的灰雕在陽光的映襯下,多么絢爛;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石板房已經算是古董了,絕對不能推掉重建;“子孝孫賢”四個字,直接體現出一個小村的文化氣質……
“房子絕對不能拆,結構之類的問題完全是有設備解決的,像這樣的房子我們的后輩肯定沒見過,拆了他們怎么知道小村是怎么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正院級巡視員、原副院長、著名書法家高法根一開口就讓眾人將他團團圍住。橫街鎮宣傳委員李元滿坦言,在他們的心思里,這棟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房子就是要拆的,拆了重建成本肯定不低,現在專家說不用拆,把室內室外結合在一起做肯定出彩,他心里的石頭算是落了地。
中國美術學院原雕塑系主任、教授、著名雕塑家高照說:“這些都是藝術品。”專家們的“另外一雙眼看世界”是否同時意味著,我們建造文化禮堂的概念依然過于傳統?專家們說,老房子是絕好的容器,足以承載村里的村情、村史、村文化,來到這里可以聽到過去的聲音,找尋到歲月的足跡。
在現場聽得興致勃勃的應再泉當即“趁熱打鐵”:“你們除了給我們出主意,還能不能派些人來幫我們一起把文化禮堂建起來?”應再泉的建議當即得到高法根的回應:“我們那邊有些年輕的團隊,但已經積攢了很多這方面的經驗,快的話下個星期就可以讓他們來這里看看。”
專家們愿意來村里,而且此后還能時不時來村里,這可真是此活動最大的收獲。其實,專家們愿意去的不只有村里。當天就快要到13時了,但在橫街鎮政府的會議室里,一場有關陳安寶紀念館如何建的座談會依然討論得熱火朝天,專家們的熱情暢談成為當日最好的“知識午餐”,讓參加會議的人忘記了早已錯過吃飯時間。
“陳安寶紀念館的整體氛圍應該是莊嚴肅穆,里面可以有互動區塊,但這里面體現出的趣味性和常規意義上的趣味性絕對不能一樣。”高照作為這方面的專家,是最有發言權的。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高照第一次為陳安寶紀念館出謀劃策了,幾年前他就已經來過路橋,了解過陳安寶的事情,如今出起主意來更為知根知底。
“在初步看過紀念館的設計方案后,我覺得序廳的感染力還不夠,尤其是陳安寶的雕塑,必須是有棱有角的,該骨感的地方骨感,該有體量的地方體現出體量。”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省民間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染織與服裝設計師裘海索認為,從目前的設計方案來看,雕塑底座缺少藝術處理,可以用鋼盔、子彈這些戰場上的東西經過設計做烘托,而序廳在設計時也要在燈光造型上花些心思,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到了傍晚,出現在臺州齊合天地金屬有限公司的座談會時,裘海索的左手無名指上多了個造型感十足的裝飾戒指。在走進會議室前,一行人在齊合天地的工廠里,已經逗留了1個多小時,就在那里,裘海索利用廢舊鐵絲現場制作了這個戒指,讓人領教到她的設計能力。
如何讓偌大的廠房轉身為華麗的文化創意園區,就是此次座談會的方向。明年,齊合天地就將搬到新的工業園區,而如何讓老廠房發揮出藝術與文化效益,就是該公司總經理丁國培近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其實,丁國培早就想利用廢舊料做一個大型雕塑,同時告訴別人,廢舊料并非人人想象的那樣,而是“城市礦山”。
“參觀過車間后,留給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工人。在設計這個雕塑的時候,一定是以他們為原型的。如果這個雕塑是不動的,那就不能體現出工人們的生命力,所以,這個雕塑必須是活動的。”中國美術學院農工民主黨主委、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鄧小鵬的一席話,落到了丁國培的心里。
“我覺得,這個雕塑作品是擺放在廠區大門口的,必須開門見山,一個繁體的‘寶’字就很能體現變廢為寶。”高照從現實考慮,認為車間里能夠利用的元素是有限的,從一個專業雕塑家的角度來說,作品除了要和企業精神相吻合外,也不能忽略現實基礎。
利用零部件做藝術品、開一個電機博物館、通過開展大賽的方式吸引人才來到這里、成立專門的機構做這件事……專家們開放的思維,仿佛黑夜中的繁星,越深入越吸引人。大家熱火朝天地暢聊,不知不覺又錯過了晚飯的時間。
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園
其實,這次藝術家們組團來路橋,不僅送來了知識與經驗,更是給路橋留下了許多墨寶。高法根在來到路橋的第一個晚上,就在老街新聯會會所,現場創作了10多幅書法作品,從為路橋的文化禮堂題寫匾額,到書寫“文化星火、燎原大地”幾個大字,再到“十里古街謀新篇,文化路橋美如畫”……一幅連著一幅,高院長來者不拒,活動一直持續到24時,即使額頭滲出了汗水,但心里依然是火熱一團。藝術家們以書會友,興致盎然。
“我們也希望能夠經常到基層走走,了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的最新創作,了解群眾對于文化的熱切需求。”裘海索說道。而他們所到之處,更是對我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火熱的場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所到之處,更是即興留下了許多墨寶。在陳安寶紀念館、在管前村文化禮堂,書法家、畫家們即興潑墨,花鳥蟲草、魚蝦蟹,各文化禮堂的建設村都如獲至寶,紛紛把藝術家的書畫收起來,并計劃認真裝幀,布置在文化禮堂里,讓文化禮堂展現出濃濃的文化味。
“村里搞美麗鄉村建設,可以發動群眾開展‘門前屋后美化比賽’,發揮群眾的聰明智慧適當加以引導,并開展評獎,獲獎者可以得二三元錢獎金。”“下陶村的文化禮堂可以搞一個心愿墻,來參觀的客人都可以在一個類似樹葉的紙片上寫下自己的一個心愿貼到墻上。”“如果你們這里要搞婚禮,我們可以專門為新人制作幾套傳統婚禮服裝。”……專家們所到之處,都會留下許多珍貴的建議,而隨同人員都會認真記下,回去后研究落實。
在金大田村,生態式田園公園里的向日葵已經爛漫綻放,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金光燦燦,十分宜人。專家教授一行一來到這里便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拿出手中的相機留下美麗的瞬間。一直到太陽西下,依然流連忘返久久不愿離去。他們說,沒想到現在的農村這么美麗,沒想到現在的村民對于美好的生活已有如此的追求。這才是我們向往的鄉村,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