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多一點獨立的空間 |
2013年07月19日 10:02:19 中國路橋新聞網 |
當你在吃飯的時候,或者你正忙著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這時候旁邊的人蠻橫地趕你走。事實上,這塊地盤是你的,這時候你會怎么想,憤恨還是惱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不覺得你有時候也像那個讓你憤恨的人嗎?你侵占了孩子的空間,他們自然不高興了。 什么是“空間法則” 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子女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不敢讓他們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但任何事物自有它發展的客觀規律,孩子的成長同樣如此,在風風雨雨的人生路上,每個孩子都要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也需要獨立空間。如果家長大事小事都越俎代庖,“侵占”孩子的獨立空間,將會讓孩子像籠子里的鳥,永遠也飛不高。這就是家教中的“空間法則”。 我們應當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空間,這樣有助于孩子自身自主性與內在潛能的激發。 運用“空間法則”就是要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家長對孩子不要事事包辦、時時監控。 青少年時期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旅途里最為寶貴又最為短暫的夢幻時光,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墒窃诂F實當中孩子們卻面臨著這樣的生活現狀:孩子的生活空間和自由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學校,一天下來要連續上幾節不同科目的課,回到家里,還有堆積成山的作業,一到周末,又有各自的補習班、興趣班……如此種種,不堪重負。他們根本就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勇敢地嘗試,即使明知難以成功,也要讓孩子盡力而為,不橫加干涉。你甚至可以在某種意義上去為了培養孩子而鼓勵失敗。如果在該放手的時候卻拽著不放,你的孩子將失去獨立生存的能力。 同事李女士清楚地記得,一天早上,剛上初中的兒子突然宣布要騎自行車上學。他的理由是,騎車省時又方便。 事實上,李女士的家離學校只有短短的一公里路。自然,騎車要比家長送方便多了。但是,一向小心謹慎的李女士聽到孩子的話的第一個反應是,馬路車輛飛快,又沒有自行車道,于是堅決不同意:“你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騎車多么危險!” “危險!我當然會小心,我又不是三歲小孩。”兒子理直氣壯地說。 不管孩子怎么請求,李女士都沒有答應讓兒子騎車上學。如今三年時間過去了,別的同學都已學會了騎車上學,而李女士的兒子仍然由李女士每天負責接送。 我記得我的童年是經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跳繩、打球、捉迷藏,還會學著自制一些小玩具,那時候父母從來不會要我們這樣,要我們那樣,F在想起來,那時候的生活真的是無憂無慮,充滿了樂趣,F在的孩子,等他們長大成人之后,他們對于童年的記憶又是什么呢? 兒子慢慢長大了,我開始提醒自己:如果再用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只會四處碰壁,而且“死”得很難看! 就在昨天,趁著和兒子一起外出吃飯的時機,我開始了對兒子的教育:“兒子啊,我希望你明白,我為什么會對你花400元買那么多衣服而生氣……”還沒等我說完,正穿衣服的兒子,立刻伸出右手做了一個阻止的手勢——“媽,你不用再說了,我完全明白。”兒子拒絕的表情就像一個團長面對犯錯的小兵。 我一下子漲紅了臉,看來,兒子已決定不給老媽再次嘮叨的機會。究竟為什么兒子會對我如此不耐煩? 目前很多家長的困惑是,把握不好教導和放手的度。保持平衡并不容易:教導的太多了,才會被迫松手;但如果放手太多,又很怕失控。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以施展一下他們的身手。如果仍按照家長設定的圈圈,遵循規范和讀書升學,始終被家長控制著行為,控制著思維,事事都由家長來安排和操辦,那只能抹殺孩子的獨立性。 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增大,新一代父母對下一代的教育空前絕后的關注,導致現在的孩子獨立空間也因此而曰益縮水。誰該為孩子日益減少的獨立空間來負責?誰又能為孩子因此而導致的自卑、孤僻性格而“買單”?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給孩子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當孩子明白你給他們獨立空間的時候,他們一定也會理解你的愛和信任,理解你的苦心。 望子成龍是天下每個家長所期望的,這種想法完全可以理解,但教育和培養孩子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家長決定。事實上,不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行為。這樣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很多家長在調查孩子或對孩子問題咨詢時,常常瞞著孩子。作為家長,在解決孩子問題時,應該增加透明度,讓孩子知道家長想了解哪些問題、希望解決哪些問題。 多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比如一些小學高年級的孩子或是初中以上年級的孩子,家長大可不必接送上下學,上下學的時候,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騎車、步行或是乘公共汽車。從某種角度講,這也可以讓孩子有更多接觸外界的空間,時間長了,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明白該如何為人處世,即使期間會有一些小的磕絆,對孩子今后的發展都未必是壞事。 嘗試著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孩子遇到什么解決不了的事情時,家長不要立即幫助他們,而應該嘗試著讓孩子自己出面解決。比如,學習遇到難題時,讓孩子自己請教同學或老師,找同學,自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也能鍛煉他們面對問題時的應變能力。 給孩子適當的時間休息,不要把日程排得滿滿的。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參加興趣班,最好先通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逐漸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哪方面的天分,再試著從這方面著手培養起孩子的興趣,盡量引導孩子從這個方面去學習、深化。 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落后,一口氣幫孩子報了幾個不同的興趣班,學完鋼琴,要趕著去學畫畫,學完畫畫,還要趕著去學跳舞,根本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和喘息的機會,也完全不理會孩子的感受,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孩子到底喜不喜歡上這個興趣班?孩子 到底需不需要上補習班?或是孩子適不適合學這門才藝?等等。所謂“欲速則不達”,家長的努力不一定有效果,所以一定要警惕。 |
來源: 作者: 編輯: 項宇 |